![]() |
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新快報記者夏世焱/攝(資料圖片)
![]() |
上海世博會倒計時:8天
建筑設計名家認為,世博展館設計“品格重于風格”
新快報記者陳紅艷實習生王祎通訊員龔華萍丹丹
還有8天,上海世博會就將正式開啟大幕。昨日,在廣州舉行的世博會中國館叢書首發(fā)儀式上,世博園區(qū)總規(guī)劃師吳志強大贊中國館設計及其理念,同時盛贊其總建筑師何鏡堂。而對于網友將建筑風格傳統(tǒng)的中國館PK時尚的英國館,多名國內建筑名家表示,英國館的設計外形很“討巧”,但中國館是一種國家的象征,要體現大國風范,它不能跟英國館比時尚。
中國館設計不能過于時尚
上海世博會已經開始試運營,眾多游客慕名前往,自然對國內外場館設計有了一番比較。有網友認為,英國館的設計顯得格外時尚,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提到中國館,大家經常會想到篆刻、龍鳳一類的傳統(tǒng)文化符號。有網友提出,中國館設計是不是也應該時尚一些?
對于這個問題,何鏡堂院士表示,他最看重的是中國館所擔負的歷史責任。中國作為此次世博會的主辦國,中國館就要向世界人民鮮明地展示出,這就是“中國的”建筑!通過這次和北京、上海的設計團隊合作,大家南北思路結合,都力圖在設計中體現出中華智慧。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院長莊惟敏也解釋道,英國館的設計外形很“討巧”,奪人眼球。它主要是配合英國館有趣的種子展覽。而中國館是引領世博軸的建筑,更是一種國家的象征。在這種建筑的設計上,時尚往往要退居其后。他總結說,中國館設計體現大國風范,“品格要重于風格”。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王建國認為,多數過于前衛(wèi)的建筑出于實用考慮,展后是要拆除的。而中國館這樣的主干展館,日后留作紀念或投入他用,設計就更不能過于時尚了,“因為它不是時裝”。
中國館觀眾或為別館35倍
“我知道中國館的建設有多難。我可以說,任何一個效果圖,都比不上它真正的風采!”專程從上海趕來為何院士捧場的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吳志強說,估算中國館的參觀人數會達到其它展館的35倍。
“我們把中國館安排在全場的最中央,這樣才能照顧到最多的游客。”他表示,中國館最受游客關注,同樣也不會令人失望。場館不僅在文化表現力上做足功夫,技術層面也毫不遜色。
吳志強還對一年365天的陽光照射情況都做了詳盡觀測,結論是:炎炎夏日里,沒有一寸陽光能曬到中國館里面,而從10月1日開始,陽光開始進入中國館;到了寒冷的冬天,中國館的日照保證每天至少6.5個小時。
吳志強接著介紹:來到中國館,當你感受到夏天涼風習習,冬天有一縷陽光照到背上。中國館所表現出來的高超建筑技術,代表了中國當代建筑的水準,是中國這個時代的建筑標志;也正是因為中國館,嶺南建筑得以進入中國當代建筑的創(chuàng)作主流。
中國館滲透嶺南建筑精髓
作為嶺南建筑學界旗幟性人物,何鏡堂院士在中國館的設計中,滲透進了嶺南建筑設計的精髓。中國館內設計分離國家館和地方館,就用到了嶺南建筑時常見的對流“拔風”技術。而“身姿”最高的國家館,如何安全升高,底部架空,也考驗了這支嶺南設計團隊。最重要的是,在團隊作業(yè)中,始終堅持著“地域性”設計理念。“我們決不會隨隨便便把個牌樓安到上海。”何院士說,設計是要結合當地環(huán)境而適當采納技術、創(chuàng)新建構。而這一點也最為吳志強贊賞。“我說嶺南建筑設計會引領中國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的主流,并非設計外形的擴張,而是精神的傳達。”他表示,奧運鳥巢、央視大樓這些城市乃至國家名片都是國外設計師的作品,中國建筑界一度顯得異?;野怠,F在中國館這一抹亮麗的中國紅,完全由國內團隊協(xié)作完成,“中國建筑師也有了內心支撐。”
“奮力而為,守土有責”,吳志強盛贊何鏡堂所率領的世博會中國館設計團隊是“英雄”。
何鏡堂,我國著名的建筑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設計及理論研究專家,長期從事建筑及城市規(guī)劃的教學和研究。
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兩觀”(整體觀、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創(chuàng)作思想,體現在大量的建筑創(chuàng)作作品中。他主持設計了100多項重大建筑工程設計項目,獲得了許多國家級建筑設計大獎。他主持設計的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鴉片戰(zhàn)爭海戰(zhàn)館、深圳科學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擴建工程、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作品。 (本文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