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進入7月,多座城市漫起了大水,上海也因著連綿降雨破天荒地體驗到最低17.6℃的“炎夏”。于是,繼第一批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出爐后,各地對“海綿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
國家方面不斷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講話時稱,要大力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 市”。住建部也于2014年11月發(fā)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并強調國家鼓勵各地建設海綿城市。為了激勵地方進行海綿城市試點,今年4月,鎮(zhèn)江、南 寧等16個城市入選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最高補助為每年6億元。今年5月28日,住建部在廣西南寧 舉辦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出席培訓班座談會上指出,“我們正在全國開展一項重大的治水工程,大家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要有干一番事 業(yè)的激情和雄心壯志,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治好城市之水, 開創(chuàng)城市的美好未來”。
但是,我們要打造的“海綿城市”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何為“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 加以利用。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表述,不能簡單地理解僅僅是為了雨水集蓄回用,也不是水利防洪或排水防澇。應從整體來看,它以低影響開發(fā)為核心指導思想, 以水生態(tài)、水環(huán)境、水安全、水資源為戰(zhàn)略目標,通過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相結合,實現(xiàn)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開發(fā)模式。
海綿城市是通過對原有的城 市管網進行改造,在發(fā)揮城市“灰色”基礎設施(排水管網等)的功能的同時,結合城市“綠色”基礎(綠色屋頂?shù)?設施,協(xié)同發(fā)揮城市的“海綿”功能,希望能 夠解決城市內澇及蓄水等問題;其核心指導思想是“低影響開發(fā)”(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LID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馬里蘭州,是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雨水管理模式。
LID模式主要是將透水鋪 裝、綠色屋頂、滲透塘、雨水濕地、蓄水池、植草溝、植被緩沖帶、初期雨水棄流設施等一系列低影響設施,根據不同區(qū)域水文地質、水資源等特點進行組合,實現(xiàn) 雨水的儲存、過濾和凈化。在減少暴雨期間雨水峰值的同時,促進雨水的下滲補充城市地下水,與此同時,暴雨徑流量的減少以及LID設施對雨水的過濾凈化,也 減少了城市大雨所帶來的面源污染。
海綿城市如何建
海綿城市,就是要讓水在城市中的遷 移活動更加“自然”。海綿城市強調優(yōu)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規(guī) 劃設計理念,先利用場地源頭設施對徑流進行促滲減排,部分徑流雨水可予以調蓄凈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實現(xiàn)安全有序排放。
海綿城市的建設,強調優(yōu) 先利用綠色、生態(tài)化的“彈性”或“柔性”設施,并注重與傳統(tǒng)的“剛性”設施進行有效銜接。通過“剛柔相濟”,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綿體”,強化對城市徑流 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從而實現(xiàn)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徑流污染負荷、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內澇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最終為城市構建起 可持續(xù)、健康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
海綿城市的建設,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guī)模和質量。首先,要對城市原有的“海綿體”進行有效保護。通過科 學合理劃定城市的“藍線”、“綠線”等開發(fā)邊界,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fā)活動的影響,維持城市開發(fā)前的自 然水文特征。其次,要逐步恢復和修復已受到破壞的“海綿體”。要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tài)手段,使受到破壞的綠地、水體、濕地等“海綿體”的水文循環(huán)特征 和生態(tài)功能逐步得以恢復和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tài)空間。最后,在城市開發(fā)建設過程中要創(chuàng)建一定規(guī)模的“海綿體”。在城市建設中優(yōu)先采用具有滲透、調 蓄、凈化等“海綿”功能的雨水源頭控制和綜合利用設施,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比例。同時,根據城市排水防澇的實際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擴充水域, 以促進雨水的調蓄、滲透和凈化。
海綿城市的影響
海綿城市建成后能夠給百姓生活帶來哪 些變化?海綿城市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城市內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突出問題,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還可以帶來綜合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如,通過 城市植被、濕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復,可以明顯增加城市“藍”、“綠”空間,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huán)境。同時,為更多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 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
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對天然河道、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的保護和利用,可以大大減少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 水池的工程量。同時,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利用適宜當?shù)氐纳鷳B(tài)化設施,如植草溝、雨水花園、雨水塘、多功能調蓄水體等,這些設施可以與園林景觀相結合,與城市 綠地和景觀水體相結合,“凈增成本”較低。這些設施還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資源,緩解城市徑流污染和內澇風險,降低水環(huán)境污染巨額治理費用,減少城市內澇造成 的巨額損失。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立足長遠、日積月累的過程,從長遠看,非但不會增加城市建設投資,反而會節(jié)省成本。
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空前迅猛, 但仍處于爬坡階段,城市水安全保障的壓力在不斷加大。加之區(qū)域間發(fā)展不平衡,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大,我國建設海綿城市一定要注重海綿城市建設的科學性和合理 性問題,要通過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環(huán)境審計、政府問責等措施,將其納入法治化的軌道,用生態(tài)規(guī)律和法律規(guī)則作為外在的約束和內在的指引來推進海綿城市建 設,開創(chuàng)城市美好未來。
來源:國家工程建設標準化信息網